琼岛之美“青绿”间:从绿色“出圈”到转型“破圈”的海南观察

2023-05-24 14:19: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24日电 (中新财经记者 左宇坤)“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景色,充满生活细节的各种可降解包装,绿意葱茏的花园式循环经济产业园,不断推进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化利用……在海水澄碧、椰林婆娑的海南岛上,处处可见落实“双碳”战略、深耕能源转型的举措和实践。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一片海上绿洲和这一汪湛蓝海水”……在这片“海仙骑鱼波袅袅”的如画土地上,正在奏响生态立省、绿色低碳的新乐章。


(资料图片)

万物勃发的季节,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组织开展的“碳”路中国——生态文化采风活动来到海南,一幅水清沙白、生态和美的“高质量”“高颜值”画卷在琼岛大地徐徐展开;一个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海南,正焕发着更加迷人的魅力。

资料图:航拍三亚众多出海游玩的游艇回港。 骆云飞 摄

创新路径:循环经济产业园改变垃圾处理刻板印象

距离海南三亚天涯海角景区仅十余公里的山林之间,坐落着一座循环经济产业园。青山的环抱之中点缀着鲜艳的花木,错落有致的园艺景观、精心布置的广场喷泉,让人很难联想到,这里每天都会“吞掉”千吨以上的垃圾。

各式各样的垃圾类型中,生活垃圾无疑占了重头。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置,焚烧发电依然是世界主流的方式。2021年1月1日起,海南全省16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全部关停,也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全省垃圾焚烧发电省份。

在承担了全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三亚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总处理规模为2850吨/日,年发电量约为3.75亿度,平均下来1吨垃圾可以发电340-350度,基本能满足一个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需求。

谈及垃圾焚烧,避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邻避运动”,即“不要在我家附近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公众担心垃圾的焚烧可能会产生二噁英等致癌物质,损害健康,因此抵制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建设。

这也是三亚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无法回避的问题。客观来看,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SNCR+半干法+干法+活性炭+布袋除尘+烟气再循环”烟气处理工艺,烟气排放指标不仅满足海南省《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DB46-484),更是优于欧盟2010标准;主观来看,据其工作人员介绍,花园式的厂区建设也能让公众定心、安心。“大家过来一看,这和印象中焚烧厂脏乱差臭、浓烟滚滚的样子完全不同,没味道还干净,自然就愿意就支持了。”

据悉,为了化解“邻避效应”,“十三五”期间,行业主管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标准法规,全面收紧二噁英、烟气中各项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对污染物强化监管和在线监测,受此影响行业自上而下掀起了全国对标欧盟标准,蓝色焚烧、清洁焚烧之风。

能源转型是实现降碳减排目标的有效路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作为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方式,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充分释放再生资源利用潜能,助力环境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资料图:游客在天涯海角的海边沙滩“拥抱大海”。 范勇 摄

破解难点:“双碳”背景下“碳捕手”的中国方案

背靠海口、面向东南亚、坐拥北部湾的澄迈县,是国内首个被联合国专业机构认证的“世界长寿之乡”。祖国最南边的陆上油气田——福山油田在这里驻扎。

据介绍,油田在钻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泥浆,传统做法就是在钻井现场开挖泥浆坑,将泥浆废弃物注入泥浆坑并进行固化封存。不但占用土地,而且海南的雨说来就来,容易造成泥浆溢出,存在环保隐患。

面对这一难点痛点,福山油田研发推广应用了“钻井泥浆随钻不落地”处理技术,取消钻井泥浆坑后,通过配套随钻处理设备和适用的药剂配方处理废弃钻井液,确保废弃泥浆不落地进行无害化处理。

钻井过程中产生的泥浆被收集后,利用设备进行冲洗、固液分离,产出的泥饼可作为新型建材,滤液被收集并进行深度处理后,可满足钻井生产回用或油田系统回注要求。既消灭了泥浆坑,又实现钻井现场零排放和地质资源循环利用。

破解泥浆处置这个“小难题”,正是澄迈做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这篇“大文章”的生动切面;在更大程度上发展清洁能源、助力“零碳”目标,是澄迈能源油服事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目标的一道“必答题”。

在福山油田花场油气处理站的露天厂区,并排竖立的高大银色罐体分外惹人注目。这便是二氧化碳吸附装置,也是进行碳利用、封存的环节之一。

看不见摸不着的二氧化碳,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同样也是“双碳”目标的主角。福山油田自2014年以来持续攻关CCUS技术,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提纯,继而对解析出来的二氧化碳进行“特殊处理”,最后投入新的生产过程再利用、封存,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技术之一。

按照福山油田的计划,力争在2025年,在福山油田建成CO2年埋存能力达100万吨的封存中心,初步打造成为集团公司CO2封存示范基地。

因“油”而兴、因“油”而谋、因“油”而强。近年来,澄迈不断突破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探索,为海南实现“双碳”目标探索出一条高效路径。

图为福山油田的石油工人正在升起测试管柱。 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有力守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

在新发展阶段,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能源转型将成为重要抓手。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目标下,加强节约集约利用是推动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中一个重要且有效的努力方向。

深刻长远的绿色低碳与生态文明建设转型中,不仅需要先进理念来引领,更需要严密制度作保障。在争当能源转型“零”跑者的路上,海南省主动切换“发展频道”,建立健全上下贯穿、左右联动的协调机制,主动扎牢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笼子”。

2018年,海南率先对全省三分之二的市县取消GDP、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把生态环保列为“一票否决”事项;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等多个法规。

正如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全占军所言,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海南创新多项生态环境保护举措,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表率。

截至目前,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多规合一’集成改革和应用”“环境资源巡回审判机制”等9项创新机制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海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锚定发展和生态底线,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强化节能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全面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确保完成“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资料图:三亚蜈支洲岛的海边沙滩。 记者王晓斌 摄

全民参与:一场行稳致远的能源转型实践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是海南的家底与保障。在不断迎来送往、相聚别离的快节奏人流迁徙中,海南却逐渐领悟到,能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还想来”,才能见更多效益,见长远发展。

在这座热情洋溢的美丽海岛上,每一个人都是支持“双碳”目标达成、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转型的主力军。在这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全民实践中,海南省正被挖掘出更丰富的生态肌理、更充沛的时代活力。

在海南,点上一份海南特色清补凉是不少人吃夜宵的不二之选,消费的游客不难发现,不管是多小的店家,外卖包装一定是可降解材质。全生物降解纸杯、纸质封口膜、PLA聚乳酸可降解吸管、全生物降解塑料袋……由内而外的“绿色”用料,让这碗海南特色更加环保。

在旅游胜地三亚蜈支洲岛,观赏美景、品尝美食的游客络绎不绝,岛上更是小到饮料吸管、大到垃圾处理站的垃圾袋都是可降解的。“可降解垃圾袋的价格能达到之前普通垃圾袋的5倍,每年会增加400万的费用。尽管如此,我们都将禁塑环保视作应当承担的责任。”蜈支洲岛旅游区的工作人员表示。

这便是海南全民发力“禁塑”工作、推进低碳旅游的缩影。2020年12月1日,《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实施,海南正式以立法形式实施全域“禁塑”,以“敢啃硬骨头”的决心向“白色污染”宣战。

近年来,海南还率先建设全国首批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打造“清洁能量岛”,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不断尝试拓展生态保护在民众中的应用场景,带动共创、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

在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下,海南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一流。2022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7%,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占比99.7%,PM2.5浓度12微克/立方米、达到有监测历史以来的最好水平。

如今的海南,满目青翠,产业兴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藏粮于技而仓廪实,“陆海空”三大未来产业蓄势聚力。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海岛,正绽放着它纯洁耀眼的光彩。(完)

翻译

搜索

复制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