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老师的老师”,教研员这个群体一直工作在幕后,他们有太多“为他人作嫁衣裳”且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有一支需要被看见的力量——教研机构。海淀进校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力量。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后往往离不开教研力量的支持。海淀教育何以成为“金字招牌”?如果系统归因的话,海淀进校教研力量的支撑一定是绕不过去的重要因素。
当教研工作在一些地方还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困境时,海淀进校的发展让教研员不再是“沉默的权威”,他们真正以专业赢得尊重,促进了海淀教研从补偿型到示范型,再到研究型的转型,实现了海淀进校“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
本报今日刊发海淀进校的深度报道,意在探秘其成功发展的底层逻辑,更希望大家能从海淀进校的发展中学习点什么。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点值得学习。
学习他们在传承接力中不断创新的精神。一直处于高位发展的海淀进校背后是一代代海淀进校人的接力奔跑。如果说“三亚会议”是海淀进校的遵义会议,那么2012年的教研转型则是其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关键事件。多年来,海淀进校从“大白本”到教研课程,从下校指导到资源建设,从教材编写到学业标准,从课改实践到教研转型,从集团办学到教育帮扶,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这些都诠释了“海淀进校是一所靠精神站立的学校 ”。
学习他们以超前意识做落地教研的思维。海淀进校确立的愿景是做“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只有敢于定位高远,才可能走向高远,按照校长罗滨的话说,海淀进校是“超前一公里”的研究思考与“最后一公里”的应用落实的结合。2022年,海淀进校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新校区以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人文空间助力教师研修转型,这让海淀进校又一次站在了教师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学习他们立足主责主业构建教研范式的意识。10年来,海淀进校坚守“成就教师,发展学生”的初心,主动作为,推进教研创新,以“大教研”支撑育人质量提升,以高品质教研服务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了“大教研”的海淀范式。10年教研转型之路,不仅触及了理念转型、内容转型、方式转型和机制转型,构建了“全要素整合、全方位覆盖、多主体协同、多领域服务”的一体化教研支持系统,打通了教研到课堂的“最后一公里”,而且培养了一支既能教又能研的“多岗位胜任”的教研队伍。这可能是这次教研转型积淀下的最宝贵的资源。
海淀进校只是我们关注的教研机构转型的一个缩影。伴随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出台,我们需要进一步发现基层教研机构的经验,讲好教研员的故事,让教研力量真正成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教师报》2023年06月21日第1版
作者:本报评论员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