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嗖!”一只蚊子被牢牢吸进容器里。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到会有这样一群人,常年追着蚊子、蟑螂、老鼠等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的生物跑。
他们是疾控人中的病媒人。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病媒生物,追踪这些生物的踪迹,可以为预防相关疾病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眼下正值登革热等蚊媒传播疾病的高发季,近日,海南日报记者与这群人一起,从烈日当空到月光清幽,亲历了一场蚊子“追击战”。
《夏虫追击记》
【资料图】
“战斗”从积水处开始
有谁会用蚊子当微信头像呢?与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热带病与慢性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孙定炜加了微信好友后,我发现他的头像就是一只手绘的蚊子。
“这就是传播登革热的蚊媒伊蚊。”见我好奇,孙定炜往我们的聊天中“植入”了第一波科普。
为了防控登革热的发生,海南疾控部门在各地开展布雷图指数联合监测。布雷图指数是什么?孙定炜科普道,这是指平均每100户住宅内,有伊蚊幼虫(孑孓)孳生的积水容器总数。布雷图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伊蚊密度的指标,能预测登革热的传播风险。指数在5以下属于安全范围,在20以上意味着一旦有外部病例输入,就可能在该地区造成登革热的流行。
海南疾控工作者在农村调查积水情况,为布雷图指数测算提供基础数据。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上午10点半,烈日炎炎。一支由海南省疾控中心、海口市疾控中心、屯昌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组成的追蚊小队,乘车来到监测地点——屯昌县新兴镇忠瑞村。一下车,他们便掏出了“武器”:手电筒和笔记本,开始“地毯式”搜索。
我知道这会是一场与蚊虫亲密接触的采访,所以特地穿着长衣长裤,戴着帽子。只是潮热天气里,这样从头裹到脚着实让人不适,但看追蚊小队,脸上一派长年累月习以为常的淡定。
“你看这里的轮胎,这几天下雨,轮胎内侧一定有积水。”海口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治科工作人员钟汶兵一声招呼,吸引大伙儿围拢观察。果不其然,堆积的废弃轮胎内几乎都有积水。沿着手电筒的光可以明显看到,积水里有蚊子的幼虫在蠕动。
即使做过心理准备,但虫子密集蠕动的画面还是让我瞬间生起一层鸡皮疙瘩。很快,耳边也出现“嗡嗡”之声,是蚊子靠近的信号。追蚊小队并没有理会空中的骚扰,而是有条不紊地分工着,拍照、登记、舀起一勺带幼虫的积水灌进空瓶……一系列操作后,众人各自分散入户,到村民家里检查积水情况。而此时,我们当中已有人被蚊子送上了“红包”。
“一只雌性野外成蚊可以存活3周左右,在能吸血的情况下,隔2天左右产一次卵,每次产卵50个到500个,你可以算下,这是多么强大的繁殖力。”孙定炜一边入户检查,一边和我们说。从事病媒工作16年,他已经将科普很自然地融入聊天话题里了。
“阿公啊,你给鸡喂水的盆子要3天清理一次哦,这些不用的瓶瓶罐罐要把水倒掉,口朝下扣着,免得下雨再积水,不然你家都成蚊子幼儿园咧……”屯昌县疾控中心寄生虫与病媒预防控制室工作人员刘勇蹲在一户村民的鸡棚旁,用手电筒照着水盆里扭动的虫子,向村民示意道。
得知这些是蚊子幼虫后,在一旁观望的村民立即行动起来,和疾控人员一起翻盆倒罐清理积水。鸡棚、牛棚、水缸、轮胎、垃圾堆、养蜂箱、厨房……有可能存在积水的地方,追蚊小队一一记录在册,为布雷图指数测算提供基础数据。
转眼已到中午,日头高照,人人衣衫尽湿。我看到队伍中有不少女性队员,常年风吹日晒地户外作业,她们会感到不便吗?“没做这行时,万万想不到我会成天和蚊虫打交道,现在都习惯了啊。”钟汶兵笑着说,做监测工作,就是哪里荒、哪里臭、哪里有蚊虫,就要往哪里跑的。
“也是做了这行才知道,蚊子是世界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因为蚊子是重要的病媒生物,能传播多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登革热病毒、疟原虫、西尼罗病毒、寨卡病毒、乙脑病毒等。”钟汶兵觉得,虽然辛苦,但感觉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义。
《“蚊子的一晚”》
“捕蚊十八式”
当我以为,布雷图指数监测工作已经很辛苦时,稍作休息的追蚊人不禁笑了:远不止这些呢!
他们正商量着接下来的计划。“以身诱蚊?”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再次确认。
原来,人诱法是疾控人多年来监测蚊子密度和捕蚊的常用方法。孙定炜回忆,早些年,他们会找一个风小、阴凉的地方坐好,卷起裤脚,静静待上30分钟。如果1个人半小时内诱到2只或以上蚊子,那么该区域的叮咬指数就超标了。
随着设备升级,配合捕蚊网、诱蚊灯、双层叠帐等工具,如今他们发展出挥网法、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等“捕蚊十八式”。
疾控工作者在野外架设帐篷,用以诱捕蚊子。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当天下午5点,我们一行人沿着一条蜿蜒小路走向密林深处,准备开展捕蚊行动。“这里有水沟,林子密度也大,是适合蚊子栖息繁衍的地方。”刘勇带着队伍在这里布置起来。
想必大家都打过蚊子,费劲半天可能也打不中几只,想要活捉就更难了。“我们有捕蚊利器!”孙定炜当场展示起双层叠帐。
只见他搭起了一张蚊帐,远看像个白色集装箱,细细分辨,原来是一张双层纱帐,内层接地,外层悬空约30厘米。孙定炜介绍:“叠帐搭好了,还需要一个人到蚊帐里当‘诱饵’,诱到蚊子后,其他人再用电动吸蚊器捕捉。”
在屯昌县一处观测点,一名疾控工作者钻进双层叠帐的内帐充当“诱饵”,另一人在内外帐之间捕捉蚊子。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疾控工作者带着手电筒和电动吸蚊器在蚊帐中捕捉蚊子,这个过程难免被叮咬。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一名工作人员主动请缨,坐在内层蚊帐的凳子上,露出胳膊和腿部皮肤。“蚊子会循着人的气味飞进内外层蚊帐之间,外面的人可以进入隔间用电动吸蚊器捉蚊子,待在内层的人不会被咬到。”孙定炜说。
牛帐法也是抓捕蚊子的常用方式之一。天黑之前,追蚊小队在屯昌县南吕镇一村庄外选定了监测点,拉起蚊帐,牵一头牛进去,蚊帐的底部悬空,便于蚊子飞进去。
追蚊小队在不远处等待了3个小时。晚上8点多,监测点四周一片漆黑,追蚊人的手电光照在蚊帐上,可以看到里面蚊子飞舞的身影。“可以了!”孙定炜一吱声,其余追蚊人立即拿着手电筒和吸蚊器钻入牛帐。
我也跟着钻入帐中,很快就被数不清的飞虫包围,嗡声响成一片。许多蚊虫往我衣领和裤脚处钻,浑身麻痒的滋味令人十分难受,我不禁感叹:“天生怕虫的人如果从事这份工作,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
“好像都习惯了,也不觉得那么痒了。”刘勇说,在电动吸蚊器发明出来前,他们用的老款吸蚊器需要靠人吸气,把蚊子吸进带滤网的网兜里。“曾经有同事操作不熟练,不小心把蚊子吸进嘴巴里呦。”刘勇笑着说。
“你最多一次抓过多少只?”“有1000多只吧。” ……行动结束,追蚊人闲聊间随口比拼着战绩,也比谁的衣服拧出的汗更多。我看着听着,对这份工作的辛苦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不一会儿,电动吸蚊器的捕蚊管里集满了蚊虫。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样样都是“技术活”
这一晚,追蚊小队从牛帐里抓了2000多只蚊子,装进一个密实的笼子里。看一眼蚊子密度便能估算数量,这是追蚊人练出来的本事。
“你们能一眼认出这些蚊子的种类吗?”看着笼子里快速飞舞的蚊子,好像个个都长得差不多,我好奇问道。“我干这行14年了,看蚊子站姿就能分辨出种类,有的资深病媒人,蚊子从眼前飞过,他就能辨出品种来。”刘勇说。
抓来的蚊子做什么用?第二天一早,我来到屯昌县疾控中心的实验室寻找答案。
在疾控部门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将部分蚊子制作成标本,用于后续研究。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实验室里,一部分已死的蚊子被挑选出来,按照种类做成标本。“我们过些日子要举办病媒大赛,这些标本刚好可以作为备赛教材。”孙定炜说。
制作蚊子标本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小小一只蚊子,要找到胸部的位置,用一个微小的针头固定住,还不能破坏翅膀和腿,没几年练习很难做到又稳又快。
除了制成标本外,这些蚊子还会被当作研究对象。通过它们,疾控人员可以掌握蚊群的分布地域、携带病原情况,了解它们为应对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变化,为相关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孙定炜告诉我们,省级和市县疾控部门还会养蚊子,用于开展蚊虫防控的进一步研究。而养蚊子也是一门“技术活”。孙定炜介绍,蚊子的发育过程分为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一个世代的培育过程要20多天。这期间,工作人员要密切注意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天热还要开空调,否则会影响蚊子的发育。
两天的跟随采访下来,我们也只体验到病媒人的一小部分工作。除了蚊子,他们还要监控老鼠、蟑螂等其他病媒生物的密度。与“四害”为伴,就是病媒人的工作日常。
通过研究蚊子,疾控部门可以掌握它们的种群分布、携带病原情况以及生活习性,为地区蚊虫消杀和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该如何向别人解释自己的工作性质?这是很多病媒人难以回答的问题。
“嗐,就这样吧,不解释了,因为我们就算解释了,别人也很难一下子理解。”海口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蔡芳说。
“防疫工作是辛苦活儿,更是良心活儿。”孙定炜说,作为防疫战线上的一员,守护百姓健康是他们的职责,更是他们的使命。
2023年6月30日出版的《海南日报》A08版版面图
常见蚊子种类及其危害
在海南生存着致倦库蚊、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等蚊子品种。蚊子可传播80多种疾病,包括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
如何有效防蚊驱蚊
蚊子的生命周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前3个阶段生活在水中。因此最经济的防蚊措施是翻盆倒罐、清理积水,可有效减少蚊虫孳生、降低蚊虫密度。
蚊子羽化成虫后,喜欢在隐蔽、阴暗和通风不良的地方栖息,可以使用蚊香、驱蚊液、驱蚊灯、电蚊拍等方式灭蚊。
参加户外活动时,可用风油精、清凉油、花露水等驱虫药涂在裸露的皮肤上,预防蚊虫叮咬。
总策划:曹健 胡续发 齐松梅
执行总监:许世立
主编:孙婧
记者:马珂
版面设计:张昕
检校:王振文 苏建强
H5文案:许世立
H5手绘/制作:陈海冰
视频文案:孙婧
视频拍摄:袁琛
视频剪辑:李玮竞
动画编导/文案:韩静
动画制作:林芷羽
值班主任:楚煜
值班总监:刘冀冀
内容审核:樊学玲
责任编辑:唐咪咪 陈楚宁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