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海口12月23日消息(记者 林韦玮)一簇簇整齐生长的小姬菇,一丛丛娇艳欲滴的猪肚菇……走进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仁南村的“蘑法生态农场”钢结构大棚,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小姬菇、猪肚菇、猴头菇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绽放。这是仁南村“支部+企业”,共绘党建产业“同心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
出菇大棚内种植的蘑菇(央广网记者 林韦玮 摄)
(相关资料图)
盘活闲置资源 促进农村农民增收
“这个‘蘑法生态农场’,原为仁南村儒佐食用菌种植基地,始建于2014年,后因经营管理不善,在2016年停止运营。我们发现这里很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恰好又有闲置的厂房,就想着怎么盘活利用起来,把这个‘空袋子’变成‘钱袋子’。”仁南村驻村第一书记兼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邢健介绍,为加大资源统筹使用力度,2020年10月,仁南村与海南某科技公司合作重启蘑菇基地,种植小姬菇5.5万包、猪肚菇6.5万包等。
仁南村“蘑法生态农场”(央广网记者 林韦玮 摄)
两年来,仁南村的蘑菇市场需求旺盛,销售渠道良好,既解决了4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也增加了村集体公司的收入。“我们累计为村民发放了70多万元的务工工资,还与合作企业协定每年为村集体经济保障收益35万元,加上分红什么的,每年能为全村带来约100万元的增收。”邢健说。
尝到甜头后,村民们对蘑菇种植的热情也愈加高涨,不仅积极参加“蘑法生态农场”组织的各类蘑菇种植培训,还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蘑菇,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村民林英莲说,她和丈夫在“蘑法生态农场”务工,除了有稳定的收入,还学到了打渣、菌棒消毒等技术,对各种菌菇的生长习性也是了然于心,所以她便在自家庭院种植了一些蘑菇,希望借此额外增加一些家庭收入。
工人给蘑菇和木耳等喷水(央广网记者 林韦玮 摄)
降低种植成本 努力培育全产业链
为进一步减少蘑菇的种植成本,使种植利益更大化,邢健又与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两委在菌棒上反复“做文章”,最后发现秸秆和豆壳类植物经过发酵后,非常适合做蘑菇种植菌棒。
“处理秸秆,传统方式是一烧了之,但这样会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如果将秸秆堆放至腐烂后‘还田’作肥料,秸秆分解速度又很慢。所以我们就想着建一处农林废弃物处置中心,既能妥善处理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又能降低蘑菇种植菌棒的生产成本。”邢健说。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今年8月,海口市龙华区农林废弃物处置中心正式开工建设。这处拥有着年处理3万吨量的农林废弃物处置中心,不仅可处置龙华全区产生的农林废弃物,还可以将秸秆、果树枝条等粉粹加工,进行高温发酵后,生产成蘑菇种植菌棒,还能生产出生物有机肥,供村民们农业生产种植使用。
在海口市龙华区农林废弃物处置中心内,工人正将粉碎后的农林废弃物装灌发酵。(央广网记者 林韦玮 摄)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种植好蘑菇,而是把‘蘑法生态农场’打造成集农业生产、研学旅行、亲子教育、农事体验、自然教育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让村民们共享产业红利、生态红利、旅游红利。”邢健说。
现如今,仁南村成为了一个乡愁浓郁、风貌宜人、宜居宜业、业态完善的特色田园农村。蘑菇产业带来的源源不断游客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售卖有机农产品,并开起了农家乐,每到周末都宾朋满客。那个曾因党组织凝聚力不强、村庄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较差、村集体经济薄弱而被评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仁南村党支部,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均获评海口市“五星基层党组织”。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