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聚看点】海南周刊丨璆琳琅玕 千年琉光

2023-01-09 11:07:28 来源:北京青年报官网

原标题:海南周刊丨璆琳琅玕 千年琉光


(资料图)

若说美玉是大自然的精华钟秀,那玻璃即为人类的巧思智慧。中国玻璃制造发轫之时受到西方玻璃制作技术的影响,但本土玻璃制作也有长达2500余年的历史,并在时光长河的淬炼中展现出我国玻璃艺术特有的神韵和风采。时至今日,当用惯了各式玻璃制品的我们,站在博物馆的展柜前静静欣赏一件件流光溢彩的玻璃文物,竟发现千年前古人已借玻璃完成了一次对色彩和美的遐思想象,为我们缔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玻璃世界。

玲珑澄澈,古有芳名

古语曼妙,玻璃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的名称有“璆琳琅玕”“陆离”“琉璃”“玻璃”等。“璆琳琅玕”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讲的是雍州朝贡的珍贵之物;屈原在《九章·涉江》中提到的“陆离”或指当时的玻璃剑饰,因为湖南的战国楚墓曾出土玻璃剑首、剑珥等装饰物;而“琉璃”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卷一,直到今天它仍是一个比较常用的称谓,比如“琉璃珠”等;“玻璃”一词宋代以后才逐渐取代“琉璃”出现在文献中。此外,古人对玻璃的称谓还有“颇黎”“璧琉璃”“药玉”“料器”等,但这些不是主流叫法。

战国时期的玻璃璧。

如今,大家都知道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但在古时的生产实践中,玻璃的原料成分并不单纯。我国古代玻璃成分体系的发展过程较为独特,自战国中期起先后历经铅钡玻璃、钾玻璃、高铅玻璃、钾铅玻璃、钾钙玻璃等阶段。在形制方面,伴随着西方玻璃制品和玻璃制作工艺的传入、本土玻璃制作技术的进步,我国出现了蜻蜓眼玻璃珠、玻璃璧、玻璃剑饰、玻璃器皿、套玻璃、玻璃胎画珐琅等器物,形式由简至繁,色泽越来越丰富,展现了古人的创造力。

百般形态,流光溢彩

玻璃是易碎材料,历史上的玻璃珍品很难保存至今,这也是玻璃文物极为珍贵的原因。

越王勾践剑剑格上镶嵌的蓝色玻璃。

我国原始玻璃的制造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当时已较为成熟的陶瓷技术、青铜冶铸技术为原始玻璃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玻璃制品年代为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有代表性的包括河南淅川徐家岭10号墓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湖北江陵望山桥一号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剑格上的浅蓝色玻璃。这些考古发现表明,最晚在战国中晚期,我国古人已经能够制造外观上与西亚玻璃相似,而成分又完全不同的蜻蜓眼玻璃珠和玻璃装饰物。玻璃被用于制作宝剑剑格镶嵌物,证实了中国早期的玻璃制品有比肩绿松石等天然宝石的重要价值。

蜻蜓眼玻璃珠。

和西方玻璃制品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古代的玻璃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受玉文化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的玻璃制品均为仿玉风格。我国湖南出土了将近400件战国时期的玻璃制品,其中不仅有镶嵌玻璃珠,还有各种管饰、剑饰、璧、玺印等。战国时期玻璃璧的器形、颜色、纹饰都与同时期的玉璧相似,可见是一种仿制品。经鉴定,这些玻璃制品大多为铅钡玻璃,这说明战国时期我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铅钡玻璃产业。

东汉缠丝玻璃瓶。

汉代人延续了战国时期制作仿玉铅钡玻璃器物的传统,且造出了玻璃容器,其中最有名的是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玻璃盘和玻璃耳杯,这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使用铸造工艺制作的国产玻璃器皿。河南洛阳一座东汉墓出土的缠丝玻璃瓶,采用吹制法制成,其器形与同时期的其他玻璃器物截然不同。由此可见,汉代中国的玻璃制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形成了延续本土特色和仿制异域风格两个不同体系。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游悟真寺诗》中描述:“双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隔瓶见舍利,圆转如金丹。”当时,随着佛教盛行及舍利制度的逐渐形成,我国的吹制玻璃器物进一步增多。舍利作为佛教中神圣之物,被存放在薄而透明的玻璃容器中供信众们瞻仰。

宋代,随着制造工艺的进一步成熟,玻璃器物开始更多地出现在生活场景中。南宋人周密在《齐东野语》一书中提及友人紫霞翁“供客以玻璃瓶洛花,饮客以玉缸春酒,笑语竟夕不休,犹昨日事”。此外,宋人的画作中经常出现玻璃器物,这也反映出玻璃已进入宋人的居室中。

隋李静训墓出土的盖扁瓶。

至明代,因玉材匮乏,玻璃作为玉石的替代品被应用于舆服制度中,并得了一个新奇的名称——“药玉”。按当时的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朝服佩真玉,四品以下官员朝服佩“药玉”。清代是中国古代玻璃工艺发展的鼎盛期,当时的玻璃制品不仅数量和种类多、色彩绚烂,而且制作技法复杂、高超。

千年技艺,融于生活

我国玻璃制造业发展至清代,国内形成了南北两大玻璃生产中心:北方的山东博山(现淄博市博山区),南方的广东广州。而工艺最精湛的当数清宫的玻璃厂,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等史料记载,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朝廷专门在内务府造办处设立了宫廷玻璃厂。乾隆时期,玻璃厂生产的玻璃器形有炉、壶、瓶、钵、碗、杯、盘、尊等,颜色有白、黄、蓝、青、紫、红等30多种。

清代无色透明玻璃戗金蕉叶纹盖碗。

尽管明清时期民间已有一定的玻璃产量,但因其原材料特殊、制作工序复杂,一件精美的玻璃工艺品仍被视若珍宝。这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亦可窥一斑。

明人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提到过沙僧打破琉璃盏的事。该书第八回中沙僧遇到观音时称:“我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沙僧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琉璃盏,竟遭此重罚,可见这琉璃盏十分珍贵,就连玉帝都高看一眼。

另一部名著《红楼梦》也多次提到玻璃制品,且玻璃制品常与玛瑙等贵重物品同时出现,足见其在作者眼中的珍贵程度。比如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以玻璃盏装美酒飨客,“琼浆满泛玻璃盏,玉液浓斟琥珀杯”。又比如第四十五回中,贾宝玉探视林黛玉,临别时,黛玉取下玻璃绣球灯,宝玉因此说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能让宝玉这样一位公子哥如此珍爱,说明玻璃绣球灯也非凡物。

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玻璃开始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纸糊的窗户变成了玻璃窗,孩童匍匐在地上玩玻璃珠,不知从何时起家中橱柜里多了玻璃碗、玻璃杯……每个人都有一份关于玻璃的生活记忆。

从“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做”,到“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再到如今琳琅满目的玻璃商品和各式玻璃材料的应用,可以说一部玻璃史也是半部社会生活史。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作者系海南省博物馆藏品保管部馆员)(张晨)

(海南日报)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