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他们用青春绘就梦想

2023-05-06 16:17:09 来源:中国军网

他们,用热血梦想浇灌青春之花;他们,用平凡坚守阐释使命光荣,他们就是文昌航天发射场通信站创新实验室的青年人才群体。他们聚力航天、开拓创新,共同构成青年航天科技工作者奋力奔跑的青春缩影。

——写在前面

1


(相关资料图)

文昌通信站四分队坐落在一个小山头上。这里人不多、山也不大,走上一圈,只需十几分钟。俯瞰整个山头,几个白色球形天线罩点缀于青山绿树之间,构成了一处别样的风景。

随着发射任务的日趋密集,通信保障任务也更加严峻复杂,加上海南“高温、高湿、高盐雾”的气候特点,分队成员们深知设备的维护保养容不得慢半拍。

在日常的设备维护中,操作手王溆发现一个问题。由于球罩较大,人工清洗时需通过梯子攀爬,但梯子高度有限,中上部区域无法清洗,而中上部恰恰是天线发射信号的集中区域,若因无法清理被青苔覆盖,将影响信号收发质量。由此,王溆萌生了发明一个自动清洗装备的想法。

球罩内部维护保养

说干就干,王溆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很快,“畅通海天”小组正式成立,王溆和同事们风风火火地忙碌起来。

也有人提出质疑,课题组成员搞发明创造能不能行?他们用行动回应了质疑——面对深奥的专业理论、星罗棋布的电器元件、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大家不厌其烦地钻研,创新“自训+自学”的方法,在书籍资料与电路板实操中来回摸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集智攻关,自动化清洗设备终于实验成功。“这套设备能极大地提高气象球罩的维护效率,同时降低劳动强度。”王溆自豪地介绍。随后,创新荣誉纷至沓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五届QC活动成果交流评比中,该项发明斩获二等奖,还获得了国家航天基金奖。

“畅通海天”小组学习交流

项目的成功犹如一个火种,燃起了大家的创新热情。近年来,该分队的创新发明层出不穷:自主开发智能应急处突系统,加装AI智能识别摄像头、音响、语音对讲设备,在单位各个角落安装报警装置,一键即可启动防暴、防火、紧急集合等报警广播,实现了智能+值守。

英雄不问出处,创新不论出身,文昌通信站四分队的创新能力正在为航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文昌发射场作为滨海发射场,防腐蚀对各系统来说都是头等要事。

项目实践

“海南高温、高湿、高盐雾的气候特点,决定了腐蚀隐患无处不在,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信号中断。”为解决这一难题,创新实验室负责人廖振宇依托航天发射场可靠性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始进行专项科研。

数百种弱电线路接口,数不清的实验数据,科研之路注定寂寞又漫长。最终,廖振宇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腐蚀等级自动判定系统,同时取得弱电线路接口防腐蚀方案等多项成果,有效解决了防腐蚀方面的多项技术难题。

目前,项目成果已应用于文昌发射场通信系统部分弱电线路,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这也成为文昌通信站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结下的又一成果。

“我们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岗位的要求催促我们不断创新。在这里,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只争朝夕的状态,快马加鞭,不断奔跑在科技最前沿。”廖振宇说。

3

深夜,走进通信站综合通信机房,工程师赵准与他所在的“新算法模型团队”仍全神贯注地盯着荧屏上的数据。

这次试验,是为了验证面向航天发射任务的通信联调智能评估系统进行的研究测试工作。赵准带领同事们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研究论证,到通信机房采集信息数据、检查调试设备状态、建立智能评估模型……任务迫在眉睫。为了确保试验成功,试验前团队成员又熬夜准备了五六个可能发生问题的解决预案,不断地调试设备。

孜孜不倦、埋头攻关,积跬步以致千里。目前,创新团队已完成项目前期测试的试验结论。近年来,该创新团队承担中心以上科研项目6项,取得的科研成果包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4项等,为航天任务通信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文昌航天人的足迹,划下了一道道迈向未来的青春年轮。

现如今,创新团队集聚了一批心有热望的年轻人。在这里,他们将继续讲述拼搏、奋斗的青春故事。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周琪 张艺

责任编辑:陈燕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