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巡礼丨木棠镇:打造富美乡村,奏响振兴乐章!

2023-08-12 11:32:53 来源:腾讯网

编者按

近年来,儋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加大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和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为积极营造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浓厚舆论氛围,本号特开设“ 乡村振兴巡礼”专版,宣传报道各镇、办事处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创新实践,带动群众增收的农业企业,基层党员干部和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典型和致富能人、带头人等,敬请关注。


【资料图】

▲2023年8月12日《今日儋州》报 05版版面截图。

乡村振兴巡礼·木棠镇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百姓幸福指数持续攀升……这些景象,正是木棠镇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来的新变化。

近年来,木棠镇紧紧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机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迈出了坚实一步。如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木棠镇徐徐展开。

▲昔日“脏乱差”的薛宅村委会龙头村,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变为如今的“整洁美”。

01

强化党建引领 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建引领。

近年来,木棠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我们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理顺驻村工作队职责,坚持包点领导统筹抓方向、包点组长配合抓全程、工作队长落实抓专项和支部书记协调抓合作的‘四个人’责任一体化机制,形成责任分解、运转顺畅的‘四人联动’战斗领导体系。”木棠镇乡村振兴办负责人钟杰夫说。

▲铁匠村黄花梨手工艺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地。

同时,木棠镇还始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点任务推进,每月召开镇党委会、专题会、大队工作会等,及时传达学习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部署和指示精神,贯彻落实防返贫监测等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做到巩固脱贫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成效明显。

此外,木棠镇还强化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乡村振兴工作队伍干部培训,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升党员干部政策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水平。

▲谭乐村辣椒基地里,村民在采摘辣椒。

02

做实产业文章 点燃乡村振兴“新动能”

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关键。近年来,木棠镇立足本地实际,统筹村集体经济发展本地潜力产业,探索更高效的农业生态循环产业模式。

“去年,我们先后投入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600万元,通过蚯蚓养殖发展撬动牧草种植、牛养殖、肥料生产等多业态互补发展,走上了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钟杰夫说,该镇借助蚯蚓养殖产业,与牧草、牛等种养殖有机结合,探索更高效的农业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既能优化产业结构,又解决粪便污染问题,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海南向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的黄牛。

近日,记者在木棠镇大文村委会便塘村的海南向荣蚯蚓养殖基地看到,一张张蚯蚓养殖床一字排开,工人翻开泥垄表层,里面躺着许多小小的蚯蚓。另一边牛棚里,工人正在给牛添加牧草。

“现在在家门口工作,可以照顾家庭,现在的日子我感到很满足。”井头村村民曾三侬说。据了解,蚯蚓养殖基地为木棠、新州、东成等地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务工人员在基地工作每月工资约3600至4500元。

▲海南向荣蚯蚓养殖基地负责人在给蚯蚓松土。

此外,木棠镇还发展蝎子、肉牛等养殖业,并形成当地特色。同时,该镇还积极探索开发“自主营收”“村企合作”等模式,挖掘、培育黑皮冬瓜、黄花梨等一批产业,不断促农增收。

03

推进乡村治理 擦亮乡村振兴“新底色”

时下,走进木棠镇,静谧舒适的村庄、干净整洁的乡间小路、窗明几净的农家院落、摆放整齐的垃圾桶以及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绘就了一幅美丽宜居村庄新画卷,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而这正是得益于木棠镇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及治理工作。

“经过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村里的环境卫生变好了,到处干干净净的,茶余饭后走一走,心情变得更好了。”在木棠镇薛宅村村民李丽萍高兴地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木棠镇紧紧围绕中央及省、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要求,创新制度、强化举措,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村容村貌由往昔的“脏乱差”变为如今的“整洁美”,千村万户换新颜,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另外,木棠镇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村改厕、乡村文明建设等为重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解难题,筑牢乡村振兴之基。去年,全镇共建成37个村文化室,完成对25个行政村、社区的体育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建成29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亭)屋,设置534个垃圾投放点位,垃圾分类投放桶960个,配置镇村各类垃圾收集车3辆。

▲道南村安装的太阳能路灯。

与此同时,木棠镇还加大对“七个倡导”的宣传力度,并开展积分制管理工作,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文明新风等活动,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培育形成互比互看、创优争先的氛围,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新突破、见新成效。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木棠镇采取一系列举措,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当下,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开,激越昂扬的振兴乐章在广袤的木棠大地上越奏越响。

薛宅村村民薛万卷:念活“养蝎经”  走上致富路

蝎子被人们视为毒物,却有极高的药用价值。8月4日,木棠镇薛宅村村民、蝎子养殖基地负责人薛万卷活动活动身体,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小心翼翼地端起一盆黄粉虫,来到蝎子养殖大棚中给蝎子喂食。

薛万卷之前从事医药行业,知晓蝎子药用价值高,也了解到儋州的气候条件适合蝎子生长,蝎子养殖所需劳动力少、对场地要求不高,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于是他到河南省学习蝎子养殖技术。2020年6月,薛万卷回到薛宅村,投入资金30余万元建设蝎子养殖基地,开始发展蝎子养殖产业。目前,他的蝎子养殖基地占地2亩,建有2间养殖房,占地面积约900多平方米,每间养殖房养殖50至80万只蝎子。

▲薛万卷在查看蝎子产卵情况。

蝎子养殖难度不大,关键是控温、湿度、粮食到位。控温、湿度均靠设备来完成,难的是蝎子的食物。蝎子食黄粉虫,也叫面包虫,在海南并没有大面积养殖或售卖的地方,所以薛万卷从河南河北等地购买。但由于路途遥远、温度高,黄粉虫寄到薛万卷手里时,几乎都死了,所以薛万卷要自己培育黄粉虫虫卵。

“黄粉虫蛋白质含量丰富,既可以做天然饲料用于养殖蝎子,也可食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薛万卷告诉记者,现在他培育的黄粉虫不仅长得膘肥,而且量也非常充足。

“目前蝎子市场收购价是每公斤1200元到1400元左右,自己加工成产品的价格更高,现在我初步已经做成了蝎子酒,计划今年大量生产蝎子干和蝎子酒。”薛万卷说。

▲薛万卷制作的蝎子干。

薛万卷表示,下一步他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大力发展蝎子产品加工,制作蝎子酒、蝎子干并售卖蝎子种苗,多条腿走路,提高经济效益。

薛宅村工作组组长、驻村第一书记王建华:用心用情帮扶 甘当村民“贴心人”

接地气、人缘好、点子多……这都是村民们给王建华的评价。2022年6月,王建华从被选派到木棠镇薛宅村担任工作组组长兼驻村第一书记一年多来,他深入村里每家每户,倾听群众心声,一心一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王建华刚到村里时,人生地不熟,工作上也不知从何入手,之前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在这用处不大,他倍感无力。为了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快速进入角色,他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深入群众家中,与村民聊家常谈心事,积极参与村里各种大小会议,精准掌握村里基本情况,为做好驻村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帮扶对象吴岩教一家,共有10口人,其中五人身体有残疾,只有夫妻两人及小女儿有劳动能力。王建华刚来时,便将他们纳入监测户中。“刚到薛宅村,入户调查时,他们对我有很强的抵触心理,不配合调查家里状况,也不愿意签授权书,工作难开展。”王建华说。在疫情期间,他多次上门走访慰问吴岩教一家,为他们送防护用品,还为吴岩教申请疫情防控员岗位,每月能有1384元补贴,慢慢地,他们便开始接纳王建华。

自驻村工作以来,王建华便带领薛宅村“三委”干部和工作队深入村民家中访贫问苦,认真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将问题整改工作抓实抓好。实行“清单制+责任制+时限表”的问题整改推进机制,采取“定期通报、定期调度、定期督导、定期会审”工作方式,确保每一个问题整改责任到人并取得实效。

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王建华完善卫生长效和公益性人员管理制度,压实包村干部和工作队员的责任,明确各方工作职责,定期开展卫生整治工作,要求村干部和工作队员担任各村卫生监督员,及时对发现的卫生死角进行清理,随时保持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在开展龙头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时,针对篮球场旁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这一现象,王建华征求相关领导支持后,启用自己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经费对污水管道进行改造,彻底解决了污水横流的问题,获得群众的一致好评。2022 年,薛宅村还荣获“海南省卫生村”称号。

儋州融媒全媒体记者符武月 何万常 见习记者何爱子/文

记者黎有科 覃凯 牛伟 何万常 羊文彪/图

编辑:王彩玉 审核:陈钟鹏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