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海南 | 一生一南药

2023-09-07 20:31:35 来源:腾讯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 记者 任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南药”一词最早出现于1969年,而早在这个时间点前10余年,郑道锦就开始了他对海南中药材的试种和研究。

郑道锦出生于1932年,今年91岁,是屯昌县南吕镇人。从1956年踏上前往广州学习中药材栽培之路开始,他的一生就和南药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正因此,在业内他被称为海南“南药第一人”。

那之后的几十年间,他参与创办海南药材场,培育了1000多种药材品种,成就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南药种植场;他培养了一批南药技术人才,为之后南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他潜心研究槟榔栽培技术,引种黄花梨并试种成功,研究沉香人工造香方法……

对于郑道锦来说,一生很长,对于海南南药发展所做的贡献数之不尽;一生又很短,他对于南药的梦想还没实现,那曾经的600余个南药标本再无踪迹,接下来,又有谁能重现当年南药发展的盛况呢?

郑道锦在自家药园查看南药生长情况。记者 任桐摄

60余年前,与南药从结识到熟知

时隔60余年,往事依旧历历在目,那是郑道锦与南药从结识到熟知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出台了多方面政策支持中药材的科研、育种、生产。

郑道锦说:“当年,中药只讲是什么药,怎么用,没听说过怎么种。”

为了普及中药材栽培技术,广东省举办中药培训班,郑道锦等共10余人,被抽调前往培训学习。那是一次入门的学习过程,却让郑道锦受益良多,他开始对中药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份兴趣也陪伴了他一生。

半年多专项培训结束后,1957年,郑道锦被分配到屯昌县农业局(现屯昌县农业农村局),专门负责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的试验和驯化工作。同时,他领命来到乌坡镇美华村建试验站,以8亩平地为标本地,试验种植良姜、益智、草蔻仁等30多种中草药。后该站被取消。

1959年,广东又在新会县办药材种植学习班,郑道锦作为海南唯一一人又去学习两个多月。他说:“此前一直只讲栽种,这次真正学到了管理。”

有了技术,就有了底气。第二年,郑道锦回到乌坡镇美华村原试验站处,带领30人再次办起试验站。为了丰富药材种类,除了自采本地中草药外,他几乎跑遍了广东高州、信宜等地,从无人的深山里采,从个人的药田里买,同时还引进当时极贵的香药红花和泽泻、人参和补骨子等10多种药材试种。

“(20世纪)60年代初,原广东省农业厅划拨资金,要拓展原有试验地。”郑道锦回忆道:“当时我就在现场,在一张旧的地形图上,画出一块长方形的地块,就建起了广东省海南药材场,那个地图上的‘小方块’实际达2.2万亩,后来成了全国最大的南药种植场。”

多年前,郑道锦(左三)接受媒体采访。受访者供图

采种引种近千个,创造全国最大南药种植场

“药材场”是郑道锦最大的一件心事。他见证了它从无到有,也见证了它曾经的盛况,同时还见证了它由盛转衰的命运。

曾任海南药材场场长,后任药材场科研站技术员,他带领着500多名职工开展中药材科研育种工作。为采集引进药材标本,他的足迹遍及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省份。那个年代,交通并不方便,郑道锦说:“从海南出发,都是水陆联运,路上就要走好几天,比如去一趟西双版纳,大概要7天才能到。”

当然,困难远不止于此。很多药材都要翻山跨岭才能采集到,采药路上时有意外发生,他遭遇过山猪等猛兽攻击、不慎摔倒受伤、毒虫侵扰......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被蛇咬伤。“我不害怕,就是疼,是真的疼。”说起这个,郑道锦不禁皱起眉,这该是怎样的疼痛,让他在几十年后依旧记得。

除了采种,还不忘引种,在海南药材场工作期间,他将一个个野生中草药试种成功并向外推广。据统计,郑道锦采种和引种药种近1000个,创造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南药种植场,岛内原有主要的野生药材几乎无所不包。

除此之外,他还改进药材的栽培技术并推广:“1962年,我就开始做试验。槟榔树原先要10年左右才开花结果,我们通过育苗、施肥管理、调整种植空间比例等方法进行试验,使槟榔树开花结果的时间缩短近半。一亩种植110棵,现在全岛种的槟榔都是按我这个标准。”

在场期间,郑道锦凭着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付出的艰辛汗水,取得累累硕果。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南药材场迎来辉煌时期,最多的时候有近1000名职工。该场设立南药加工厂,通过加工销售益智等南药产品,每年的营业收入扣除奖金等还能剩下约40万元。1982年6月,全国第五次进口南药生产科研座谈会在乌坡镇举办,行业翘楚咸集论药,盛况空前。

退休后,重新种植南药达200多种

然而,“神话”很快便戛然而止。

1987年,郑道锦被指派到屯昌县搞扶贫工作。一年后他回到场里发现,海南药材场疏于管理,经营情况急转直下,干部职工纷纷外出寻找新出路。

更让他难过的是,曾经“奋斗”了几十年的科研站里一片狼藉。“什么东西都坏了,盆栽的、地栽的全烂了,600多个中药标本全毁了。”他难以忘记看到这个场景时的心情,几十年的心血一夕全无,那种痛心感难以形容。

郑道锦尤其记得那株种植了11年、重达30多斤的巴戟标本:“当时中国还没有如此巨大的中药标本,防腐的药水没人更换,标本在我回去时已经毁掉了。”在郑道锦眼里,这株巴戟镇守着他南药精神的底线,他决定离开这块伤心地,申请调到屯昌县药材公司工作。

身虽远离,但心却从未走远。南药,对于郑道锦来说,早已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融入灵魂的深情。他从不曾放弃那个关于南药的梦想。

退休后,郑道锦在自家后院开始种植南药,从无到有,仿佛回到了刚成立海南药材场的那年。他常常背上背包,带上干粮,一大早就出门,上山找药,直到夜晚才回来。他说:“我离不开药材,去哪里都要带回来种植。”

从六十几岁开始,经过30余年的努力,目前,郑道锦的园里各种中草药苗已有200多种,从印尼、越南、泰国等国引进的外国药材在其他地方基本没有或很少见了,但该园均有一至数株。

“还不够。”郑道锦摇着头说,至少要达到500至600种才够。可是,很多品种已经悄然消失了,而且他之后,儿子、孙子是否还会一直把南药种植下去,是否可以为后世之人留下更多的品种……

郑道锦(左)与大儿子郑立平(右)在药园里聊着南药。记者 任桐摄

传承南药,把几千年的智慧保存下来

传承,并不是郑道锦一朝一夕的想法,早在1961年,他就在为南药的传承而努力。

那一年,屯昌县在乌坡镇药材站建屯昌县药材学校,招生了三个班,共104人,培养种药员、药剂员、药材收购员和中医等人才。当时,郑道锦在该学校任中药种植教师,负责教授中药材药理、中药材种植和管理技术等课程。

当年的花季少女、如今的迟暮老人李月波依然记得郑道锦老师,她说:“我们学到了不少中药材知识,也了解了该如何去培育南药,郑老师学识丰富,他自己也一直在苦学南药知识,还常常上山下乡找药。”

虽然当年的县药材学校仅办学两年就解散了,但曾经传授于课堂的药材知识,和郑道锦在追求南药道路上吃苦耐劳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久久留在学生们的心里。

另一份传承,是郑道锦与大儿子郑立平之间的默契“约定”。从小受父亲的熏陶,郑立平对南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如今他接过父亲南药的“接力棒”,通过把南药引入食品产业进一步发挥南药的价值。

“运用父亲的南药种植方法,我们还衍生出了野菜系列产品,比如野荞、雷公笋、富贵菜、益母草等等,深入挖掘它们的价值。”郑立平说,未来还将整合资源进行南药育苗、加工、种植,深度挖掘南药资源价值,发展南药事业。

郑道锦(左)与大儿子郑立平(右)合影。记者 任桐摄

传承,还有很多,有如“蒲公英的种子”,散落于屯昌各地。

1975年,海南药材场将500株沉香苗(白木香树苗)提供给当时的枫木农场。如今,在屯昌木色水库附近,远处坡地上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沉香林,大部分树的直径已有碗口粗;在当年海南药材场的带动下,屯昌各镇的村民广泛种植益智等南药作物。早在1986年,屯昌南药种植面积已达2万多亩……

郑道锦说:“曾经多少代人,生病了,就去山里找药吃,治好了,就记录下来。就这样,才有了中药,有了南药,这是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我不舍得丢掉,我就想把它保存下来……”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