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的大海中,岛礁披着绿装,像一颗颗绿宝石镶嵌在无垠的碧波中。沙白如银,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就是它的写照。多年来,保护生态环境,“植绿护蓝”是每一位三沙人发自内心的使命。
三沙市委、市政府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将环境保护工作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推进。经过10年的生态实践,三沙的岛更绿了、海更蓝了,生态环境质量等多项指标在全国、全省名列前茅。
10年来,西沙洲从设市前的一片荒芜、没有一棵树、只有一座灯塔,蜕变成了绿洲;曾经垃圾多、苍蝇多的赵述岛,现在环境干净整洁,道路两侧景观树郁郁葱葱,吸引海鸟到此栖息……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的事例不胜枚举。
(相关资料图)
2022年,西沙州绿化全貌。 吴亚铁 摄
人扛肩挑
种树为岛礁添活力
三沙地理位置特殊,四面环海,尽管岛礁植树困难重重,但三沙人排除万难绿化岛礁的决心却如磐石般坚毅,不可动摇。
几年前,一组名为《南海上的纤夫》照片在网络上“疯传”,感动了无数国人。图片反映三沙植树人在海中拖着一大捆树木艰难前行,这一纤夫式的独特搬运方式,是作业工人根据三沙海域的特点创造的。大船将大批树木运到附近海域后,由于潮位低,船靠不了码头,只能分散搬到岛上,工作人员用木板和塑料泡沫自制简易托运平台,将一捆一捆树木拉到码头。树木运抵码头后,再由人拉肩扛运到植树地点。
因为特殊的环境,在三沙岛礁和海域作业面临特殊的困难,往往需要付出加倍努力。珊瑚细沙藏不住淡水,三沙人便外出取经,借鉴他山之石,创造三沙特有的酒瓶种树法;没有淡水就想办法建海水淡化厂,铺设供水管道系统;为了确保绿化植物的成活率,三沙市首先选择了适合海岛高温气候的木麻黄、椰子树、羊角树、诺丽树等热带滨海树种……三沙人正是凭着“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韧劲,使得三沙“沙洲”变“绿洲”,海更蓝,岛更绿,水更清。
三沙市七连屿工委负责人介绍,种树最需要的就是淡水,为此,三沙市政府在各个岛礁陆续安装了海水淡化设备、雨水收集池系统、水泵等设备,并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岛礁植被进行专业管护。
“以前的赵述岛,绿化覆盖率都不到70%,现在已经超过90%。”七连屿生态办负责人陈奕奋骄傲地告诉笔者。
西沙洲是三沙七连屿中无人居住的珊瑚岛,组成结构主要为白色沙粒和珊瑚碎石。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沙洲。三沙人在设市后大力推进岛礁绿化工作,短短几年,沙洲变绿洲,岛上中部已经基本被绿色植被覆盖,一大片木麻黄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以前一上岛,白茫茫的一片,沙子被太阳一晒晃得眼睛都睁不开。现在绿树成荫,凉风习习。”七连屿工委负责人介绍,西沙洲生态环境改善后,红草、马鞍藤等很多原生植物都自然长起来了。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以来,三沙市累计种植苗木300多万株,许多岛礁郁郁葱葱、绿树荫翳,三沙市由此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全民参与
共建美丽家园
今年,三沙市七连屿工委管委会工作人员与驻岛居民一起开展绿化岛礁行动。吴亚铁 摄
10年来,三沙实施“岛长制”,推行“爱岛日”,推进垃圾分类和禁塑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起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三沙设市后启动的第一个项目是永兴岛污水处理和西沙群岛垃圾收集转运工程。“第一项目”的投入使用,让永兴岛环卫管理进入常态化,实现了全岛污水不入海,垃圾可处理。日处理能力1800吨的三沙污水处理厂有效实现了永兴岛生活污水的循环再利用,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岛上的绿化浇灌和建筑施工,缓解了永兴岛淡水资源匮乏情况。
三沙设市以来先后实施了污水处理站、垃圾收集转运站、环卫站、海洋生物和文物保护站、海洋环境监测站等“五小站”项目建设。同时在西沙群岛各岛礁开展生态整治修复“绿化宝岛”植树工程。
岛礁之美,首要是干净。面对曾经岛礁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永兴社区的党员干部带领渔民开展了多次环境大整治。“岛上的环境一天一个样。过去随处可见的散养家禽,后来统一圈养;规划了专门的晾晒区,供渔民晾晒渔获;渔民不再随地乱扔垃圾、乱吐槟榔水……”三沙市永兴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0年7月21日,三沙市在永兴岛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同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垃圾分类。两年多来,当地加大宣传力度、培训垃圾分类知识、规范垃圾分类行为,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因地制宜在永兴岛开启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此外,三沙市永兴管理委员会将每个星期五设为永兴岛的“爱岛日”。在这一天,在社区党支部党员的带领下,社区的渔民们自觉出门打扫公共区域的卫生。
三沙人对美丽家园的追求从未止步。
转产转业
渔民成为生态保护者
海龟保护是七连屿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早在2015年,三沙市七连屿海龟保护站在北岛挂牌成立。2021年5月23日,七连屿管委会在赵述岛组织开展了海龟保护科普宣讲活动,让在岛渔民对海龟保护有了深刻认识。
如今在北岛、赵述岛和西沙洲每年有上百窝海龟上岛产卵,保护海龟已经成为所有渔民的自觉行为。
渔民转产转业,减少捕捞,便是对海洋环境的最大保护。为了保护西沙诸岛周边的渔业资源,三沙鼓励渔民转产上岸,将渔民安排到岛礁巡护、港务站、开冲锋舟、岛上绿化等岗位。
为了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人、执行到位,三沙市全面推行岛长制,从渔民中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党员担任。通过转产转业,真正让渔民从环境破坏者变为生态保护者。
“渔民都是土专家,对海龟的习性非常了解,什么时候上岸一清二楚。”1967年就上岛的北岛社区党支部书记、岛长黄宏波是第一个转产保护海龟的渔民。自从三沙市政府在北岛建立海龟保护站后,他带领北岛渔民变为保护者,每年都能救治30多只受伤的海龟。
“原先的七连屿植被少,没有鸟类栖息在这里,渔民的环保意识也比较落后。”七连屿管委会工作人员陈泽裕介绍,经过几年的建设,七连屿岛礁有了很大的改变,道路干净了,环境整洁了,越来越多的鸟类选择在这里栖息。
(海南日报)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