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岛屿读书》越发惊艳,西川带观众认识海南,包工头也能写诗

2022-12-15 21:02:30 来源:马庆云


(资料图)

12月15日晚间,《我在岛屿读书》于江苏卫视播出第5期的内容。在这一期当中,余华、苏童和西川等多位学者,向观众们介绍了不少的散文作品和诗歌作品。说这档文化类节目是一档非常有价值的、非常高端的书籍带货类节目,也非常中肯。读者们跟随这几位学者介绍的脚步,去购买节目当中提到的书籍,肯定是没错的。

第5期的节目当中,在介绍了不少的散文大家和散文作品之后,西川老师独自出发,去见海南当地诗社的社员朋友们。《我在岛屿读书》这档节目以往的几期内容当中,对于诗歌的畅聊并不多。在这一期当中,西川老师见到海南诗歌创作的几位青年同仁之后,显然想要聊的内容多了起来,尤其是聊到了诗歌朗诵的问题。西川老师并不喜欢晚会腔调式的诗歌朗诵,转而认为,诗歌朗诵是可以有多种方式的。

关于诗歌朗诵,这里边可以畅聊的内容实在太多了。西川老师提到,自己曾和几位诗人一起,在建筑工地上,站在工地的各种声音当中朗诵诗歌。诗歌的意境,似乎就是这些生活的意境,可以轻松地掺杂到这些生活当中来。这一期当中,更为值得注意的一个事情则是,西川老师带观众们认识了海南诗歌的另一景:一位大学毕业的诗歌爱好者、创作者,现在是包工头从业,承包一些建筑工程,可谓是什么活儿都做。

包工头热爱诗歌,并且能够写作,还参加了诗社,这本身就是比诗歌还诗歌的事情。同时,这也是新时代青年们和诗歌创作的另一种新关系。包工头和诗人,在老编们的青少年时代当中,似乎是无法兼容的。我们青少年时代,那些包工头其实就是农村出来的能打能嚷嚷能管理弟兄的类似村镇帮派大哥的样子。这批人,凭借改开之后的大建设,发了第一笔横财。而包工头,一直被认为是没文化的。

我们的青少年时代,诗人,则是被认为是有文化的,甚至于是站在文化的顶级塔尖的那一批人。诗人,基本上都是出自名牌大学的。尤其是先锋诗歌的创作群体,不仅仅是有着敏锐的诗歌性,更是有着先锋哲学的气质。哲学这东西,真不是普通的劳动者能够学习到的。所以,我们以往觉得诗人是站在文化塔尖上的,正是源于此处。

当然,诗人一直面对吃饭的老问题。说它是老问题,是因为,吃饭问题不仅仅是当代诗人们面对的,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们,也同样面对。甚至于在儒学一脉当中,所有的读书人都需要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明清儒学的那些大家们,甚至于开辟出了仕途之外吃饭的方式等等。当代诗人当中,也有不少,有生活困顿的愁苦。文化的最塔尖上,吃饭需要每日被思考,这也是一种现象。

正因如此,包工头和诗人相结合,才成为中国当下诗歌最为有趣的事情,也是最崭新的事情。西川老师在回程的客车上感慨,以往的诗人,大多是书斋创作的,当下的青年诗人们,竟然可以一边干着包工头的事情,一边有诗歌创作的需求,诗歌本身,其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生活化的创作,是非常有价值的。

尤其有趣的事情是,包工头的工作,解决了吃饭的问题,诗歌的创作,则解决了精神需求的问题。同时,包工头的工作,为当代诗歌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而诗歌的创作本身,又是对包工头工作的一种人文主义关照。曾经最没文化的“包工头”,和最有文化的“诗人”之间,竟然获得了如此奇妙的统一。这对于当下的青年尤其是知识青年们,是具备一些指导意义的。

我认识的当下的青年们,绝大多数都是没有诗歌性的,都是以谋生为主的,大家非常明白如何率先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这是好事情,对更好生活的追求,是咱们时代发展的巨大动力。当然,也有部分青年,是有诗歌性的,但他们又大多把自己封闭在一种塔尖文化当中,在真正的谋生能力上,是略有欠缺的。

《我在岛屿读书》这档节目当中,一边创作诗歌,一边干着包工头的事情,对于有诗歌性的青年们来讲,是有借鉴价值的。其实,我们保持一种人生的诗歌性,并不一定要生活和工作在文化的塔尖当中,最粗野的、最乡村的工作,也照样可以在饮水瓢和面口袋里边呈现诗歌性。江苏卫视《我在岛屿读书》这档节目有价值的地方,也正在此处,它提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参考,这份参考,保持了诗歌性和生活性。(文/马庆云)

关键词: 我在岛屿读书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