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资讯丨感动海南丨吴达程:为了那些特殊的“家人”

2022-11-06 19:56:27 来源:南海网

“感动海南”2022十大人物评选


(资料图片)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今年4月,吴达程送别偏瘫十年的父亲。这十年里,吴达程和姐姐、母亲一起,照顾偏瘫的父亲,为他擦身,喂他吃饭,直到父亲安静地卧在房间里,走完这一生。

事实上,吴达程与父亲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家人”这个词,在吴达程看来,从来也不仅仅依靠血缘来维系,对父亲如此,对社区的46位残疾街坊也是如此。

吴达程。贺立樊 摄

属于海口市秀英区秀海社区的46位残疾街坊,是秀海社区残疾专管员吴达程每天的工作重心。住在建新街一巷的韩阿婆、在医院工作的琴姐,她们的年龄不同、收入不同,残疾程度也不同,可是在吴达程的心里,她们都是同样需要帮助的街坊,都是值得拿出时间、用心关爱的特殊的“家人”。

藏在表格里的关爱

第一次见到爱容阿姨,是几年前的一个上午,吴达程为爱容阿姨的丈夫庆清叔办理新的残疾补助申请。庆清叔双目失明,行动不便,只能由爱容阿姨代为送交材料。

爱容阿姨个头敦实,普通话不太利索,见到吴达程,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好一个劲地说“谢谢”,把手里的材料全部递给吴达程。

接过材料只是一瞬间的事,吴达程后来才知道,庆清叔失明之后,夫妻俩搬回老家村子居住,为了送交这份材料,爱容阿姨需要倒几趟车,来回两个多小时的路程。

人户分离,并不是个例。“整个秀海社区共有46位残疾街坊,其中10位街坊已经在外地居住,但是户口还在秀海社区。”2014年,吴达程成为秀海社区残疾专管员,日复一日与残疾街坊的接触中,他渐渐明白各项残疾补助的重要性。

针对残疾学生的专项补助,每人每学年大约可以领取2000元至3000元左右,对于患有智力残疾的11岁男孩小恒(化名)一家而言,这是一笔能够救急的补助。

几年前,在吴达程的帮助下,小恒领取残疾学生专项补助,进入特殊教育机构就读。这些年里,小恒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脾气不再暴躁,甚至还能与吴达程进行简单交流。

除了残疾学生专项补助,还有残疾困难家庭补助、重度精神残疾补助等专项补助。每一项补助,都需要家属携带材料到社区进行办理。

“这些补助很重要,看似不是巨款,一笔一笔积少成多,能够真正帮助到残疾街坊。”每一次,爱容阿姨风尘仆仆地赶来,嘴上不说辛苦,吴达程看在眼里,心中百感交集。

那时,吴达程还在照顾偏瘫的父亲。照顾一位残疾人、照顾一位失去自理能力的家人,这种滋味,吴达程深有感触。

每一位残疾家庭都需要关爱,可是规定不能更改,路程无法缩短,面对这10位不住在社区的残疾街坊,吴达程能为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做些什么?

吴达程的大学专业是会计学,曾经做过行政工作,与一份份文档打交道。做起电子表格轻车熟路的吴达程,突然意识到,答案也许就在这张表格里。

残疾补助的申请材料分为残疾人情况表、监护人情况表、残疾情况说明等,吴达程把46位残疾街坊的纸质材料全部输入电脑,花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将材料电子化。

爱容阿姨再也不必为了一般补助的申请来回奔波,10位居住在外地的残疾街坊,以及这背后的10个家庭,省去了路程和精力。

然而,吴达程的工作变多了。相关的材料每年都得更新,吴达程只能一次次家访、一次次录入,把相关政策背得滚瓜烂熟,就连秀海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林梅也竖起大拇指:“社区残疾街坊补助政策这方面,大家都得请教吴达程。”

一次又一次的更新与录入,既是工作,也是在帮助46位特殊的“家人”。

吴达程。贺立樊 摄

以“家人”的名义

身为秀海社区残疾专管员,吴达程不必亲自上门照顾残疾街坊,他的“照顾”更深层次,代表着社会对于特殊群体的关爱。

“自上而下,贯彻各级政府和团体对于特殊群体的扶助;自下而上,反馈特殊群体的切身需求。”渠道的两端,都是相互的关爱,吴达程在这其中,感受更深。

琴姐是一位下肢残疾的街坊,在一家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收入有保障,平时使用一台电动轮椅。今年初,琴姐联系吴达程,想要申请一台轮椅。吴达程很疑惑:“您不是有一台电动轮椅吗?”

琴姐沉默了一会儿,小声说:“我没申请过轮椅,按规定应该可以申请。”确实是这样,吴达程没办法,只好为琴姐申请一台轮椅。

轮椅送到之后,吴达程却一直没有看见琴姐使用它。一次偶然,吴达程发现医院里的一位残疾患者坐在这台轮椅上。

“治病已经花了很多钱,用我的名额申请一台轮椅送给人家,就当是帮个忙。”两人并没有血缘关系,琴姐却能像家人一样为对方考虑。一台轮椅走过的路,成了全社会对于特殊群体的关爱之路。

2019年的中秋节,吴达程挨家挨户给残疾街坊送月饼。80多岁的德兰阿婆笑着接过月饼,小声地提出一个请求:能不能帮她申请一台带有坐便器的轮椅?

一台带有坐便器的轮椅并不便宜。德兰阿婆行动不便,每次大小便,都得依靠家人帮忙。从轮椅上抬起来,抬到坐便器上,每次都是一番折腾,家人辛苦,德兰阿婆更辛苦。

吴达程点了点头,记在心里。考虑到残疾人群体的实际需求,每批次器材的申请时间比较灵活,并不定期。吴达程每隔几天联系街道办、残联等单位,最终确定申请轮椅的手续和时间。

几个月之后,德兰阿婆收到一台带有坐便器的轮椅,她终于能够少一分折腾,家里的经济也能少一分压力。

从那时起,每次家访,德兰阿婆总要向吴达程展示这台轮椅,感谢他解决一个大烦恼。一年之后,德兰阿婆安然离世,这台轮椅,伴她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

“就像家人一样,互相帮助。”琴姐常常询问吴达程,工作上需不需要特殊群体帮忙?去年,秀海社区残疾人协会成立,陪着吴达程忙前忙后的,是琴姐,是46位残疾街坊和他们的家人们。

吴达程想谢谢大家,街坊们却笑着说,都是一家人,何必这么客气。“家人”的概念从来不用血缘来界定——这是吴达程可以确定的事,只要互相关爱,就能成为家人。

世间唯一的家

最初只是为了找一份时间相对自由的工作,好让吴达程可以分出时间制作模型——这是他的业余爱好,最高月收入可以达到五、六千元,远远高于残疾专管员的工资。

可是8年之后,35岁的吴达程早已没有制作模型的时间。模型零件被束之高阁,落满了灰,桌面上,残疾街坊的资料文件取而代之,心里想的也不再是某个零件的拼装方法,而是什么时候该为街坊们申请补助、哪位街坊还需要器材、下次该去谁家家访……

忙碌一天,吴达程回到家里,也回到这段旅程最初的起点。

吴达程的姐姐是一位残疾人,左眼失明。8年前,正是得益于一项照顾残疾家庭的政策,吴达程成为秀海社区的残疾专管员。

2012年,吴达程的父亲出现中风,导致左侧身体偏瘫。2016年,父亲二次中风,生活彻底无法自理。吴达程的母亲患有腰部疾病,照顾二老的重任,落在吴达程和姐姐身上,而视力障碍的姐姐同样需要关心。

为父亲擦身,给父亲喂饭,吴达程和父亲之间,相差40多岁。喜欢模型的儿子,爱听琼剧的父亲,两人没有太多共同话题。父亲总是对他说:“做一个不偏不倚的人。”

儿时的吴达程,几乎是一位“网瘾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父亲软硬兼施,终于把他从网吧牵出来,牵回学校,牵进大学。成为残疾专管员之后,无论帮助了多少残疾街坊,吴达程也很少从父亲那里得到赞许。表扬很少,督促很多,父亲还是那句话:“做一个不偏不倚的人。”

父亲的变化,大概从去年冬天开始,吴达程渐渐发现,父亲变得不爱活动,总是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说话很慢,动作很慢,整个人都变得很迟缓。吴达程陪着父亲说话,擦身时讲工作的故事,喂饭时讲点街坊的见闻。父亲只是默默听着,静静看着吴达程。这目光直到今年4月,84岁的父亲慢慢合上双眼。

同住在建新街一巷,87岁的韩阿婆看着吴达程长大。2019年,韩阿婆突发脑梗,从此卧床不起。每次上下班途中,吴达程总要去看看韩阿婆,她是社区在册的残疾街坊,也是另一个没有血缘的“家人”。

吴达程与韩阿婆。贺立樊 摄

每次见面,韩阿婆叫他“阿程”,琴姐叫他“小吴”,小恒叫他“吴叔叔”,爱容阿姨还是一个劲地说“谢谢”。德兰阿婆不在了,她和吴达程的父亲一样,活在他的记忆里,每次想起他们,都能想到那些温暖的事情。

那些温暖的事,无关肢体的健全,无关活动能力,只关乎一颗温暖的心。为世间唯一的家,增添更多温馨。

关键词: 爱容阿姨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