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消息:寻迹苏东坡谪居海南之所!桄榔庵遗址首次启动考古发掘

2022-10-26 16:09:32 来源:海南日报

九百多年前,苏东坡贬谪海南


(资料图)

寄居儋州市中和镇

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

在一处桄榔林中

建起三间简陋的茅草屋

苏东坡取“结草为庵”之意

谓之“桄榔庵”

2022年9月

海南首次启动

桄榔庵遗址考古发掘

已出土柱础、砖瓦、陶瓷器碎片等

二十余件文化遗存

点击看视频《首次考古桄榔庵》↑

在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历近千年,苏东坡带头凿的一口水井,仍然水流汩汩,四季不竭,润泽着一方百姓。吃水不忘挖井人,后人将这口井命名为东坡井,所在村子改名为坡井村。东坡井向东南百余米处,是比这口井早诞生数月的桄榔庵——苏东坡得众人相助,在一片桄榔林里,筑起3间茅草屋,成为其谪居之所。

谪居儋州的3年时光里,苏东坡身处“陋室”,胸怀天下,寄情儋耳大地,吟诗、会友,治学不懈。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桄榔庵终成一片废墟。

今年9月,海南正式启动桄榔庵遗址考古勘探和发掘项目,为系统梳理研究苏东坡文化提供更多考古实证。

这场考古,也是桄榔庵首次揭开神秘面纱。

桄榔庵的名字由何而来?

在近千年的历史中

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点击看H5长图《桄榔庵的前世今生》↓

史上首次考古发掘

>>在一千五百平方米遗址范围内确定两百平方米重点发掘区

近千年后,桄榔庵遗址今安在?金秋十月,怀着好奇和期待,海南日报记者驱车来到了中和镇坡井村,在一条绿树掩映的村道旁,见到了闻名在外的桄榔庵遗址。

走近细看,遗址四周都是围墙,北侧和东侧有不少老宅,住着人家,鸡犬相闻,在西边多水田,满目青翠,而南边紧邻一条进出村的小路,遗址大门就在路旁。门口立着一块显示该遗址简介的木色展牌,还有一块刻着“儋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字体描红的石碑。

桄榔庵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一牌一碑,桄榔庵的简介都在上面了。”同行的儋州市博物馆负责人黄海兰在一旁介绍说。推开蓝色大门,遗址的真容映入眼帘。地上一片发掘区域格外醒目,整体呈倒“L”状,面积约200平方米。放眼望去,四周围墙多呈灰褐色,老旧斑驳,未发掘的地面上还长着不少茂盛的灌木,以及几棵高大的椰子树等乔木。

在黄海兰的手机中,存着遗址考古发掘前的照片。地上没有建筑物,杂草灌木丛生。1984年,桄榔庵遗址被列为儋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市文物管理机构和中和镇政府曾多次组织清理,但是草木疯长,遗址很快又重回草深不见人的景象。

桄榔庵的命运多舛。据儋州东坡书院管理处主任、桄榔庵遗址文物安全责任人王圣阳考证发现,1098年,苏东坡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建起3间简陋的茅草屋,将其命名为桄榔庵。时光变迁,桄榔庵原址上建筑曾多次坍塌,也多次重建、扩建。宋朝后,该地历元、明、清各时期,或作为苏公祠,或作为桄榔书院,沿用不断,终至毁弃。现存遗址范围约1500平方米。

今年9月,考古发掘工作队来到现场后,第一件事就是对遗址进行全面摸底——

从天上看,考古队通过无人机进行详细的测绘航拍,科学测定遗址的范围,查清周边环境及遗址内的状况。

从地上看,对场地进行清理,转运陈年垃圾,平整土地,进行地毯式大扫除,腾出考古工作面。

从地下看,考古队人手一把洛阳铲,每隔1.5米左右打下一个探洞,遇到有潜在考古价值的区域,还会加大探洞勘探的密度。此次桄榔庵遗址考古勘探,共打了1000多个探洞。

王圣阳说,经过一周的持续勘探分析后,考古队划定了重点考古发掘区。9月21日,桄榔庵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启动,这也是该遗址首次系统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

一寸一寸接近真相

>>现场出土柱础、砖瓦、陶瓷器残片等二十余件文化遗存

桄榔庵遗址的“地下世界”都有啥?

未知的事物总是撩拨人的好奇心,这场探秘的考古之旅深深地吸引着考古队。

这是一支集合省内外考古专家的“考古特战队”。领队是何国俊博士,来自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资深考古专家。该研究所是海南省唯一具有考古领队团体资质的单位,何国俊和5位同事组成省级专业考古小分队。儋州市博物馆和东坡书院管理处派专人全程配合支持。考古队还特邀了资深的“考古陕军”,8位陕西籍的考古专业人员,全程参与桄榔庵遗址的勘探、发掘、测绘、记录等工作。整个考古队20余人。

“我们根据前期勘探情况,分别布设了3个独立的探方,一寸寸地发掘。”在桄榔庵遗址考古现场,陕西籍资深考古技工张占良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对每一个探方,考古队都会有序开展辨识、发掘、揭露、收集、记录等5个环节的工作。

在张占良的眼中,不同年代堆积形成的土层,颜色都有明显不同。从地面往下数,主要有文化堆积层、间歇层、生土层。从他多年参与现场考古的经历来看,桄榔庵遗址文化堆积层深度比较浅,文化堆积层是现场考古发掘的核心作业区域。

针对文化堆积层情况,考古队结合平剖面现状,根据土质土色区分不同年代的土层堆积情况,确定早晚关系。先挖晚的,后挖早的。现场收集好各种标本,及时、客观、全面做好记录。

考古发掘并不是越深越好,一般只向下发掘到生土层。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王育龙一直在现场忙着考古发掘,他拿着一把洛阳铲向海南日报记者比划道,此地生土层,距地面深度60厘米至70多厘米。这一层是未经扰动的天然土层,没有人类生活的遗迹,其特征是堆积的泥土结构比较紧密、干净、颗粒均匀。

经过半个多月的持续发掘,考古队发现有年代感的多处房屋遗迹,主要为墙基5条,均由杂乱不一的石块垒砌,石块间有残留白色石膏泥,墙基均不同程度遭破坏,其中一条南北向墙基中间有明显的排水槽。建筑构件有条石、柱础和大量残破的陶质砖、瓦、滴水等。

现场出土的青釉碟。

考古队还发现了一些陶器、瓷器残片。其中,陶器多为釉陶。瓷器有青花瓷、青瓷等,器形有碟、盘、盅等。另发现1件青铜钥匙、1块古代碑刻。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这些遗物的年代涉及明代中期、清代晚期和民国初期。

“目前,桄榔庵遗址田野发掘基本告一段落,现场出土了一些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文物标本。”桄榔庵遗址考古队专家寿佳琦介绍,经初步统计,出土文化遗存已有20余件。接下来,将做好发掘收尾工作,深入分析研究桄榔庵的历史情况。

古今对话再现历史

>>考古和文献呼应,深刻发掘苏东坡在琼历史文化内涵

离桄榔庵遗址两三公里的镇墟上,考古队专门找了一间房子,将发掘的文化遗存,分门别类进行登记,经过悉心处理,暂存在临时储物室中。

看着一排排时间的“标本”,何国俊有喜,亦有忧。喜的是,昔日“啥东西都看不到”的桄榔庵遗址,有了更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遗存,丰富充实了遗址的文化内涵;忧的是,经过近千年岁月的洗礼,桄榔庵早已坍塌,目前还没找到北宋时期的文化遗存,也没有找到和苏东坡居住生活留下的相关痕迹。

房屋遗迹。

但是,在史料文献中,桄榔庵是个醒目的存在。

近千年前,在桄榔庵建成之际,苏东坡专门写下了自己的“陋室铭”——《桄榔庵铭》,还欣然挥毫诗作《新居》,其后更创作了多首和桄榔庵密切相关的作品。

在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会长李盛华看来,即使是3间茅草屋,苏东坡也住得安然,胸怀天下,寄情儋耳,煮茶论古今,谈笑有乡贤,吟诗、会友,治学无穷境,为当时分外落后的琼岛兴盛教育文化不懈播种。在无数后来者的史料文献中,留下数不清的东坡在琼历史文化故事。

在儋州当地的史料记载以及多部学者研究专著中,均有关于东坡居儋的“陋室”桄榔庵的记载。这些,对于研究东坡文化,不可或缺。

此次考古发掘,到底能为系统梳理研究苏东坡文化带来什么?

“桄榔庵是苏东坡谪居海南的生活写照,也是研究苏东坡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对桄榔庵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将明确遗址的具体分布、格局和历年修缮扩建状况,为再现苏东坡当年生活、讲学、治学等场景提供科学依据。”儋州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副局长刘振忠说。

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苏启雅看来,以此次考古为契机,明确遗址的建筑规模、布局、功能和年代,可为以后桄榔庵遗址复原提供科学的考古依据。该所将发挥专家的学术优势,深刻发掘苏东坡在琼的历史文化内涵。

对于桄榔庵,考古发掘后,是复建还是原址保护?儋州市在推进考古发掘的同时,正加紧对接上级文物保护机构等相关部门,集思广益、稳步论证,以期确定最佳的保护利用方案,弘扬东坡文化的魅力。

刘振忠透露,儋州将桄榔庵遗址保护利用纳入全市旅游发展规划,正在制定东坡国际文化旅游区规划,核心建设区以东坡居儋文化为灵魂,与中和古镇资源互为补充,着力打造以文化朝圣、研学旅居、修心禅养、人文感知为内涵,满足国际化人文旅游深度体验的高品质文化度假景区。

“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这是桄榔庵给东坡先生带来的感受。对于后人来说,这方“陋室”,似水流年,浸润着东坡足迹,为世人凭吊先贤,追寻东坡文化,提供了独特的“无穷境”。品读东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桄榔庵”。

寻访手记:桄榔庵背后的东坡“文化圈”

桄榔庵,位于儋州市中和镇。这是一座有千余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镇,也是儋州被世人称为千年古郡最重要的缘由。行走在古镇的寻常巷陌中,触摸悠悠时光的刻痕,听当地百姓的口述,足见东坡文化岁月不朽。

苏东坡的到来,不仅诞生了桄榔庵,还织起了底蕴深厚的东坡“文化圈”——

首推载酒堂。在久负盛名的载酒堂中,东坡先生得当地乡贤黎子云等人倾力相助,建起闻名全岛的“杏坛”,他自编讲义,潜心育人,深入浅出讲授四书五经等著作,传道、授业、解惑,“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以文化人,成风育人,经过苏东坡的倡导和讲学,海南求学崇文之风日渐兴盛,人才不断涌现。

经过一代代人的接力守护修缮,载酒堂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东坡书院。东坡书院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研究传播东坡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海南文化旅游的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再推东坡井。作为一代大文豪在儋州的重要遗迹,这口井被后人命名为“东坡”,从中就能看出人们对东坡先生穿越时光的永恒怀念。据当地史料记载,1098年秋冬之际,苏东坡在村里带头凿出此井,四时不竭,井泉清甘。井深7米,内径86厘米,四周井壁全用方石砌成,期间经重修,保存至今。

据中和镇当地人介绍,以前,此地由于落后,百姓多饮用生水。喝生水的危害极大,会导致肠道细菌感染,还有很多寄生虫也是通过水源寄宿在人体中的,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经过苏东坡的不懈倡导,当地百姓逐步转变生活用水习惯,尝试取用深井水,学着用热水煮茶喝,逐渐养成更加健康的生活习惯。

苏东坡留下的文化印记历久弥新,不仅见于东坡居儋3年的诗词中,还藏在后人代代相传的讲述和文献中,串起悠久的东坡“文化圈”,在今人的记忆中处处可寻。

中和镇,这座海南文化名镇,历史超过1300年。现存城垣、州治、书院、庙宇、庵堂、井泉、街巷、石塔等古迹数十处,位于该镇的儋州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儋州,被世人称为千年古郡。千载时光,文脉兴于中和古镇,值得细细深读,用心长久品味。

2022年10月26日海南日报A13版版面图

来源:海南日报深读融媒工作室

总策划:曹健 胡续发 齐松梅

执行总监/主编:许世立

记者:曹马志

版面设计:张昕

检校:卫小林 黄如祥

H5文案:许世立

H5手绘/制作:陈海冰

视频文案:许世立

视频剪辑:李玮竞

手绘:陈海冰

图片均由儋州市桄榔庵遗址考古队提供

值班主任:楚煜

值班总监:李国栋

内容审核:陈咏棋

责任编辑:陈楚宁

日报妹推荐(戳下方标题)

觉得内容好看

点个↓↓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